首先,我们必须回答一个核心问题:金国实际的掌权者金兀术,为什么在签署了不到一年的和平协议后,突然决定撕毁协议,倾全国之力南下灭宋?答案其实很简单,金兀术敏锐地察觉到,岳飞的崛起已使得宋金两国的军事力量出现了不平衡的局面,金国逐渐处于下风。
《金史》卷77中,记载了金兀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今若不取,后恐难图。”这句简单的话道出了金兀术的内心焦虑。岳飞的强大让金国感到深深的威胁,而金兀术更是清楚这一点,他决定冒险出手,趁岳飞尚未完全强大到无法收拾的地步,争取最后的机会。
金军在岳飞北伐过程中究竟损失了多少人?这个问题按理说《宋史》应该有明确的记载,但由于秦桧的极力删改,这些记录被彻底抹去,甚至连岳飞的许多捷报,如颖昌捷奏和郾城因捷奏,都被秦桧销毁。由此我们只能通过金史来了解金军的损失情况,但由于史学界的基本原则“孤证不立”,我们不能仅凭一部史书做定论。然而,幸运的是,《宋史》中还是有一些细节未被抹去,反而提供了有用的信息。
展开剩余68%根据《宋史》中的记载,岳飞北伐的战功常伴随着丰厚的赏赐。例如,在郾城之战前,宋廷为岳家军准备了12.5万贯的赏金,在岳飞胜利后,又追加了20万贯。而在顺昌之战前后的奖励更是高达30万贯。朱仙镇大捷后,虽然奖励相对较少,但岳飞的前锋大将牛皋被提升为承宣使,离建节仅一步之遥。此外,岳飞的偏师攻下郑州后,也获得了11万贯的奖励,证明了岳飞在北伐过程中战功的显赫。这些奖励让我们大致可以推算出,岳家军在这段时间内的敌军伤亡数至少达到了三万左右。当然,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带伤回营的士兵和俘虏。
一些人试图为秦桧和赵构辩解,认为岳飞的北伐虽然成绩斐然,但损失也很大,因此秦桧决定撤回岳飞回朝并非没有道理。然而,这种说法难以站住脚。如果要反驳这一观点,我们必须找出岳家军的损失。然而,金国的史料并未详细记录,而《宋史》几乎将其抹去,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。不过,有一场小规模但具有代表性的战斗——小商河之战,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。
在这场战斗中,岳家军大将杨再兴的部队以300人的损失,换来了击杀金军2000人的战绩,战果交换比达到了1:7。这场战斗的特殊性在于它发生在岳家军与金军主力遭遇之前,杨再兴并未选择退避,而是坚持战斗,因此交换比异常低。由此推测,在更常规的战斗中,岳家军的交换比可能达到1:10。基于这一推算,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岳家军的阵亡人数不超过三千人,主力依然完好。
此外,关于岳家军的规模,秦桧曾恶意中伤岳飞,说他提着“十万重兵”,但实际上,岳飞在北伐中的损失并不大,主力依然强大。金国在岳飞北伐中的恐惧可见一斑。金史中记载,朱仙镇大捷之后,金国的汉人大将韩常因形势逼迫,竟然密遣使者与岳飞联络,表示愿意投降。韩常是金国万户级别的将领,麾下兵力不下于一万,这样的投降态度无疑让金国内部的士气雪上加霜。
此外,完颜突合速——金国的王室成员,也曾派人向岳飞示好,提出投降事宜。这位王室成员的投降意向表明,连金国的本族力量都感受到了岳飞的威胁,金国的军心已然动摇。此时,金兀术如果继续作战,只能依赖加大兵力的投入,但在局势恶化的情况下,他已无兵可用。金史记载,金兀术只能再次征发壮丁,以充实军力,但由于岳飞的连绵不断的攻击,金国无法有效调动兵员。
《金史》进一步描述,在金兀术发布征兵令后,河北一带的郡县几乎无人响应,燕京以南的号令完全失效。这种情况说明,金国不仅在军事上受到重创,连行政管理也开始崩溃。岳飞在攻打正面战场的同时,还通过精锐部队进行了敌后作战,迅速攻占了河北的多个地区,甚至引发了民间义军的广泛响应。《金史》记载,河北的大名府、冀州等地被义军攻占,并举起了岳字旗帜。这个大规模的敌后战斗,令金国陷入了深深的恐慌。
金国的士气迅速崩溃,金兀术终于意识到自己已无力再战,甚至在没有收到皇帝的正式诏书前,便决定弃车渡河。此时,《金史》记载:中原地区实际上已经在岳家军的控制之下,北宋的四京已被收复,东京汴梁也只有象征性的存在。
最后,岳飞的北伐战果相当于二战中的巴格拉季昂会战,击溃了金国中央集团军的主力,打开了金国的战线,给敌方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缺口。这一战,若南宋全力投入,或许就能直接摧毁金国的心脏,最终实现收复失地的战略目标。
发布于:天津市旗开网配资-实盘配资炒股-股票实盘配资-正规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